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全面推进“一二三”规划实施

发布时间:2014-03-25 10:08   来源:未知    作者:102

  为了确保研究所“一二三”规划顺利实施,促进“一二三”规划目标任务按期完成,3月2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召开“一二三”规划进展评估会,评估委员会由中科院兰州分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兰州大学以及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相关专家组成。西高所所长张怀刚、副所长陈世龙、王萍、全体职工及研究生参加了评估会。会议由张怀刚主持。

  张怀刚所长首先介绍了“一二三”规划部署的总体情况以及本次评估的目的、要求,随后赵新全研究员、魏立新研究员、赵凯研究员、彭敏研究员、曹广民研究员、杜玉枝研究员分别代表“一二三”规划二个重大突破和三个重点培育方向做了2012-2013年工作进展汇报,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委员会专家根据各团组汇报的研究进展、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了质询与讨论,对青藏牦犀药用资源这一重点培育方向在青藏高原生物资源持续利用、藏药现代化评价技术重大突破的研究进展和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

  2011年4月7日,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组织有关专家,就对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牦犀胶制备工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经审阅材料,听取汇报,质疑和讨论后,一致认为该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目建立牦犀胶生物利用的关键技术,完成了牦犀胶颗粒剂的氨基酸指纹图谱,建立了氨基酸、多糖、阿魏酸和梓醇四种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指标。并且,通过不同分子量部位的改善血液质量效果实验,确立了牦犀胶药理药效的研究方向。

  牦牛原产于我国青藏高原,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正是由于在这样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锻炼下,使得牦牛全身上下都具有很高的可开发利用价值。

  牦犀系古牦牛遗传至今的一个珍稀品种,是自殷商以来野生牦牛和青海高原型牦牛杂交繁衍至今的一个独特种群。因其特有的遗传基因和饮食习惯,现今仅分布在青海省的南部及北部昆仑山、祁连山,海拔4000 米以上的两个地区,年平均气温零下2 度到零下5 度。

  根据中科院牦犀胶科研组的检测证实,牦犀浑身是宝,仅药用成分就有60 多种。可提取高档的牦犀血浆蛋白、胆红素、蛋白酶、胸腺素、肝素钠、硫酸软骨素、骨胶原、特种血红素等生化制品及衍生品数百种。

  牦犀胶中RVPE、HX 活性清毒因子、JS 红细胞生成因子和HR 免疫活化酶,加速血红蛋白的合成,并通过补充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红细胞产生,延长红细胞的活性周期,激活骨髓造血功能,实现血液自生自养的动态平衡。激发血红细胞的张力和活性,增强血液通透性,提升氧气吸纳量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激发血液红细胞和白细胞分解清除凋亡细胞残体、外源性进入的杂质、代谢废物等,恢复血液正常循环速度,提高血液的给养能力和代谢能力。防止血液及血液细胞功能下降、防止血液垃圾堆积、防止血液细胞异化。提升血液的运输功能实现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提升血液的防御功能完成人体免疫抗力、提升血液的内环境稳定功能达成人体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提升血液的体液调节功能恢复人体的内分泌平衡提升血液的体温调节功能强化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激活骨髓造血机能,生成血红蛋白,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增强细胞活力,提升血液纳养量;促进白细胞新陈代谢,纯净血液;改善血液微循环,增加血液特异性抗体等多方面综合功能,集生血、养血、清血、活血于一体,多靶点发挥作用,达到逆转血龄,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肺燥咳嗽、痨嗽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多种疾病,延缓衰老,强身健体。

  牦犀胶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从藏医秘方中挖掘的千年古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了12年深度的研究项目。是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西部高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和青海省科技兴省首选项目,被评为2008年国家重大科研成果,首次实现了从骨髓这一血液源头着手提升血液细胞质量与功能的突破。这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继清朗和塞隆骨肽之后又一造福国民的科研成果。

  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全面推进研究所“一二三”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怀刚所长在总结中指出,学科团组要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加快推进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一二三”规划的实施。(通讯员 林子)

上一篇: 大气治污考核办法正提请国务院审议 或上半年颁布
下一篇: 审计署副审计长:今年审计3省长 绝非“看不顺眼”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